TCL李東升:不惑與大惑
2007-03-02 10:32 競爭力
公司政治猛于虎
但遺憾的是完美的產權改革沒有帶來完美的業務發展,TCL集團也未能由此建立起穩定而具向心力的管理團隊,“山頭主義”和“諸侯文化”盛行。管理團隊的整體能力缺陷,成為外界對TCL集團國際化遭受挫折的一大質疑。
在TCL集團兩大主業——彩電和手機成功的過程中,既無先發優勢,也無強大的研發實力,產品設計和營銷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業績至上”就是選人、用人最核心的標準。在彩電銷售網絡建設中居功至偉的袁信成成為集團二號人物(2006年中辭去集團職務),其管理下的TCL電器銷售公司也不斷輸送著管理者,趙忠堯、史萬文等由此成長起來,此二人還先后出任了主管彩電業務的多媒體事業部總裁,TCL電腦總經理楊偉強最早也是從彩電銷售做起的。
曾一手將手機業務做大的萬明堅算是其中的另類,其從事了數年的研發工作,而主管白色家電業務的王康平則是少數在TCL集團立穩腳跟的“空降兵”(來自科龍電器)。但在TCL集團內的每個業務單元中,普遍存在著各據一方的現象,喜歡用“自己人”,排斥“外界”的“干擾”,公司政治愈演愈烈。
在2004年6月TTE正式成立時,參與了整個談判過程的元老胡秋生(李東生的大學同學)并未如外界所預測的那樣出任CEO,轉由趙忠堯擔任,胡原本想啟用的“自己人”便只能閑置。由于TTE整合進展緩慢,趙忠堯于2005年10月辭去CEO一職,胡秋生則擔任了執行董事長,他重用的張山水、于光輝等人也重握實權。2006年6月,胡秋生“因病”辭職,TTE隨之又發生人事變動。
李東生當然清楚這一弊病的危害。2006年5月,TCL集團內部發布了“回避制度”,核心內容是管理人員的親屬以及關聯人員不得在企業同一部門任職。但對于老同學、老部下這種情況則根本沒法規避,TCL集團很早就施行的定期換崗制度也很難起到有效作用。在《鷹的重生》中,李東生其中特別談及了企業內部形成諸侯文化的習氣長期不能克服,形成許多盤根錯節的小山頭和利益小團體,自己沒有勇氣去捅破它。
在董事會層面,李東生已開始對元老人物進行適當調整。2006年4月,呂忠麗辭去兼任的財務總監職務;6月,袁信成及胡秋生辭去了集團所有職務;8月,鄭傳烈辭去高級副總裁職務,僅擔任專注于董事會工作的副董事長。在如今12人的董事會中,只有李東生、鄭傳烈、呂忠麗三人可稱元老,韓方明為新進入的外部董事,其余8人則為非執行董事或獨立董事。在執行層面,包括嚴勇等更多具有國際化背景者被啟用。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江南Style》獲世界吉尼斯認證
- 2北京聯通強制綁定3G手機業務被指霸王條款
- 3微信成騙子詐騙新工具 向留學生父母討“學費
- 4方舟子質疑360流氓 360邀方舟子做顧問
- 5聯想首次登頂全球PC市場(圖)
- 6研究發現手機有毒iPhone一代最毒
- 7摩托羅拉南京員工簽字期限延后一個月
- 8膠卷三巨頭的生死轉型:富士進入化妝品行業
- 9iPhone 5首日預訂創下200萬部新記錄 大超預期
- 10蘋果維修條款修改后還有哪些“霸氣”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