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保障房建設是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居住條件的一項民生工程,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保障房建設已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亟須改善。今天本報《地產中國》欄目推出專題報道,圍繞保障房建設資金籌集、使用、監管這一線索,從不同側面剖析當前保障房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嘗試提出建設性的解決辦法,從而促進保障房建設順利進行,推動保障房建設目標的早日實現與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現在只要你的項目和保障房沾邊,審批都特快,銀行貸款也很快到位。其實我們拿了錢去干什么,誰也不知道。”上海某中小房地產開發商楊希(化名)表示。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發現,楊希所說的情況在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房建設方面并不罕見,當前一方面保障房建設存在資金瓶頸,另一方面在保障房建設過程中,各地還存在著保障房專項建設資金被套取、挪用、侵占等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保障房建設是“十二五”期間的重點民生工程,不能因個別企業“鉆空子”的行為,影響整個保障房建設。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保障房資金申請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加強監管設立綜合督查部門,綜合管理與保障房項目建設相關的土地、信貸等環節,嚴禁套取、挪用、侵占保障房建設專項資金。
土地收入銳減 資金缺口尚存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在各地的保障房建設過程中,土地和資金是保障房建設的兩大難題。根據國土資源部匯總的數據,今年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計劃供應7.74萬公頃,比去年供應計劃增長17.6%,超出了今年計劃建設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用地需求量,土地問題得以緩解。相比之下,資金缺口問題更為急切。
住建部副部長齊驥此前表示,2011年的保障房建設任務將通過一般預算安排、提取土地出讓凈收益、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以及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等方式,確保保障房建設資金的落實。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凈收益是保障房建設最主要的資金組成部分。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成交總價款2.7萬億元。
自2010年以來,在嚴厲的房地產宏觀調控背景下,2011年各地土地市場普遍比較冷清,部分城市土地出讓收入大幅降低。國土資源部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鄒曉云表示,縱觀今年上半年的全國土地出讓形勢,2011年各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凈收益將銳減,估計只有1.3萬億元左右。“地方政府至少計提土地出讓凈收益的10%是沒問題的,但是整個土地出讓收益的基數大幅減少了,地方政府自籌的這部分資金就成了大問題。”
據測算,2011年建設1000萬套保障房需投入資金約1.34萬億元,其中大部分需要地方政府采取各種方式籌集。按照住建部的估計,經濟適用住房和“兩限房”需建設資金5000億元,主要由社會機構通過市場運作方式來解決;棚戶區改造需投資5000億元,其中,工礦企業和被改造的職工自身籌集3400億元。也就是說,1.34萬億元建設資金中已有8400億元投入有了著落,但還剩余約5000多億元的資金缺口,將由中央政府和省級人民政府以及市縣政府通過各種渠道來籌集。根據業內人士的測算,截至目前扣除前期已經確定的保障房建設資金,資金缺口仍在3000至4000億元左右。
三類亂象并存 資金使用堪憂
在保障房建設資金缺口巨大的同時,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各地方的保障房建設資金挪用、侵占等問題著實令人擔憂。
其一,“移花接木”: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鏈緊繃,用保障房項目套取專項資金。今年要開工建設的1000萬套保障房中,有400萬套是棚戶區改造住房。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2011年以來,許多商業銀行對棚戶區改造任務集中的省份專門設立了“棚戶區改造專項貸款”,但是在貸款審批和發放過程中,卻被某些中小房地產開發企業鉆了空子。
上海某中小房地產開發商楊希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以來銀行信貸政策持續收緊,中小房地產開發商只能“各顯神通”找錢。據楊希介紹,山西、陜西、河北等都有專項的棚戶區改造貸款,今年有許多上海中小開發商就奔赴這些地方,從某些當地銀行走關系、巧立名目拿到貸款資金后再想辦法挪到外省其他的房地產項目中。“不過,大部分都是中小開發商去打棚戶區改造專項貸款的主意,而且資金量也不大,也就幾千萬元。”楊希表示:“保障房是個筐,啥都往里裝。現在只要你的項目和保障房沾邊,審批都特快,銀行貸款也能很快到位。其實我們拿了錢去干什么,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