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12日兩日,香港匯豐私人銀行、恒生銀行、星展銀行、荷蘭銀行、花旗銀行的“打折股票(Accumulator)”案的10余名受害者在北京舉行了首次聚會,宣告了“香港私人銀行受害者聯盟”的成立。至此,他們的維權路又邁出了一步。
上周六,在北京海淀區萬柳億城中心內的一間會議室內,一條鮮艷的紅色橫幅“香港私人銀行受害者聯盟”赫然在目。與會的除了本次聯盟的總聯絡人金亮外,還有來自香港、廣東和北京等地的眾位投資者,原先通過媒體報道才相互認識的他們終于第一次面對面“抱團”取暖。
香港投資者無奈向內地求援
在早上出席的幾位投資者中,來自香港的許太是唯一一位女性。她1980年由杭州前往香港,并在港居住達17年之久后移民溫哥華。許太早在 1996年就在瑞銀開戶,由于投資偏保守所以一直遠離股票等風險投資品種,直至2007年與星展私人銀行的接觸后,她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2007年3月我看到了星展私人銀行的一個英文廣告,并致電要求找個有經驗的客戶經理幫我理財,當時號稱是有著多年私人銀行經驗的梁先生接待了我。可是事發后經我調查,這位梁先生只不過是位地產經紀,讀了幾門財經課程并曾經在零售銀行做過幾年而已。”也許是因為情緒過度激動,許太短短幾句話卻用了足足五分鐘才說完。
在接觸到私人銀行后,許太的客戶經理梁先生就開始經常性地向她推銷所謂的“打折股票”和“打折外匯”,“我所買的折扣股票和外匯總量都是我可以承擔的,但是事實上銀行卻作假欺騙客戶。”根據許太提供的一份電話錄音記錄顯示,她先在一單Toyota Accumulator合約前要求梁先生幫她計算一下:如果每天買100股,一年的話需要接多少貨。而在得知一年的最大合約值近千萬港幣時,她明確表示將每天的股數降至50股。“也就是說,我明白自己一年做多要接500萬港幣的貨,而最后一共接了1300萬港幣的貨,而且銀行更沒有告訴我低于行權價要雙倍接貨。”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許太也在梁先生的推薦下買了一只“三合一”的股票期權,即三家日本公司同時作為掛鉤股票。“真是氣死了,我懷疑三只股票一起做風險會很大,他反而告訴我說可以降低風險,結果最終300萬都虧光了,甚至連其中一家公司破產都沒人告訴我。”
據許太回憶,在事后她與銀行的多次交涉中,星展(香港)銀行的私人銀行高層林先生主動邀請許太談話,同意退回律師費和相關補償,但要求簽字確認。可回家后許太發現,這只是一份承諾書,要求她同意不得再追究其他損失;也要求履行對第三者保密的義務等。
副總裁推銷“孖展”
“原先的客戶經理都成了私人銀行的副總裁。”這是在當日的聯盟會議討論中,各位投資者發現的哭笑不得的一個事實。“我們都是外資銀行的老客戶了。我們發現一個共同點就是,原先的客戶經理會打電話告訴你他現在跳槽到另一家銀行,并且現在是該銀行私人銀行部門的副總裁或總裁了。”這個聯盟的總聯絡人金亮告訴記者。
抱著對外資銀行一貫的良好服務的信任,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順理成章地成為更高端的私人銀行客戶,“情理上說沒有人會拒絕這種升級服務吧,正是由于我們放松了警惕,才最終導致在私人銀行開戶時簽了那些開戶文件。”金亮表示。而他所說的開戶文件也正是這些投資者心中共同的痛。
原來,在投資者與銀行多次交涉后得到的答復多為“在簽署開戶文件時,投資者本人已向本行確認并閱讀風險揭示聲明”,也就是說,其中羅列的各類產品包括股票和保證金交易的風險都應當被投資者了解。“可是這是明顯的誘騙,開戶文件中雖然對所有產品的風險都概括性羅列了,但是銀行并沒有在具體賣給你某一款產品時揭露風險,甚至連投資的是孖展(保證金)還是股票都沒說清楚。”身為律師的賴建平表示。
和已經被報道過的投資者一樣,當日來自廣東、北京和香港等的各地投資者都是栽在了這個具有“孖展”性質的KODA產品上,一位同樣是匯豐香港私人銀行的客戶馬先生表示,自己做的是與澳元匯率掛鉤的KODA,而和買進打折股票不一樣的在于,他需要每天拋出澳元,而事實上如果現價高出行使價,投資者需要拋兩倍,就等于高買低賣、損失無限。“銀行非常清楚產品的風險,但只說產品的好處,而非常模糊地順帶告訴你不好的地方。對于一個從來未接觸過KODA 的投資者來說,根本不會明白自己在操作后的風險到底有多大。”馬先生感嘆銀行巧妙的騙術,“外匯的KODA明明可以做3個月、半年或一年,而銀行根本沒有告訴我,就跟我簽了一年的合約。”
銀行多處違規無一被罰 聯盟啟動“抱團”投訴策略
“幾乎每個在場的投資者都曾向香港金管局遞交過材料投訴,而最終無一例外石沉大海。而我們準備兵分兩路繼續我們的投訴。”作為聯盟的總聯絡人,金亮向記者透露了此次會議達成的下一步行動方案。“一方面,我們繼續各自應訴或投訴,與銀行和金管局繼續交涉;而另外,希望在‘十一’前后我們能去香港和金管局面對面地會談一次。”
據記者了解,此前投資者遞交材料后,金管局都會書面回復一封郵件,表示將組成調查委員會盡快了解事件,或者轉給相關被投訴銀行處理。而從事件進展來看,石沉大海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許就是將投訴書遞到了被投訴銀行手中。“香港監管條例其實可以稱得上完善,可是銀行違規卻無一被罰,這難以令人信服。 ”現場的討論中,多位投資者都為此感到不滿。
日前,有媒體報道,前高盛一名客戶代表在未經客戶授權的情況下為其購買了KODA產品,而交易總金額也達1380萬港元。事后,香港證監會處罰決定是該客戶代表兩年禁入證券業。“違背客戶授權任意進行操作是既違背職業道德也違背職業準則的行為,應該取消執業資格才對。難以想像的是,在香港竟然只被罰了兩年市場禁入。”受害者之一賴建平律師顯得非常不解。
確實,從投資者目前掌握的證據和資料來看,依據交易規則,KODA只能出售給專業投資者,而受害人中多數不知道自己已經早被銀行列入了如此“專業”的投資者行列,甚至賴建平連專業投資者800萬港幣的門檻都沒達到,也竟成為其中的一員。“我所在的開戶行荷蘭銀行手法可謂非常生猛,事后他們書面回復并承認我并非專業投資者,畢竟那時我賬戶內總額才400多萬港幣,可是銀行又卻辯駁說,沒有法規規定KODA不能賣給非專業投資者。”
而記者查閱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或注冊人操守準則》(下簡稱《操守準則》)后發現,香港外資銀行并非一顆無縫的蛋。《操守準則》15.3和15.4條規定:“銀行需向該人士提供一份書面說明,述明被視為專業投資者的風險及后果,尤其需指明今后將不會再為其提供哪些資料。”被視為專業投資者的幾個條件中,“擁有投資組合總值不少于800萬港元或等值的其他貨幣”是首要門檻,同時,被評估為專業投資者還需要考慮4個條件,其中包括專業投資者每年應進行不少于40宗交易、在其相關市場上活躍地進行交易達最少2年等。
“銀行先通過開戶文件讓我們簽署了一系列文件,事后我們發現這些英文文件中確實包括專業投資者認定書、風險揭示書和確認書等,可是并非資產達到800萬就一定成了專業投資者啊。”與會的一位來自廣東的投資者希望扭轉其他人對專業投資者的認識。
而經投資者普遍反映的文件從來沒有中文版、銀行故意隱藏中文說明書的問題,記者也從《操守準則》上找到了相關規定:6.1條規定“客戶協議應根據客戶選擇而以英文或中文編印,任何其他的協議、授權書、風險披露或有關文件均應如此”。
“原先以為香港的外資銀行都是以英文為協議的標準語言,如此看來銀行利用了我們對規則不熟悉的弱點。”經多次協商才獲得一份匯豐銀行KODA中文說明書的金亮對此非常感慨。
投訴無果,香港監管部門對此事一直態度曖昧,受害者聯盟正在為下一步集體投訴而準備著。
KODA如何運作成謎
在為期兩天的討論中,KODA這種累積期權的交易原理和銀行斬倉的標準成為在場投資者公認的一個謎。先是不知道自己虧錢了,而現在是搞不明白怎么虧的,這些投行們洋洋得意的設計成為投資者難以理解的兇器。
原來,KODA產品除了是個期權產品外,其本質特性是“保證金”交易,也就是香港人常說的“孖展”(來源于英文Margin)。在香港,銀行和券商都會向投資者提供“孖展”服務,包括股票、外匯和黃金等多種投資品種。而“孖展”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高杠桿,可以大大提升賺錢速度。而在國內,除了期貨和黃金現貨交收業務是官方允許的保證金交易外,很多地下的外匯和黃金保證金業務都不在法律保護范圍之內。
“我認為有一部分投資者是明白打折股票的基本概念的,這點我也承認,只是銀行沒有告訴我們KODA是保證金交易,這才是銀行欺詐的根源。”作為律師的北京受害者賴建平這么認為。也就是說,不排除一部分投資者是可以接受風險無限、收益有限的博弈游戲,但是場外交易的保證金交易最終讓他們損失慘重。
但是銀行的保證金比例是多少?斬倉的標準是什么?提供融資的主動權誰來把握?這些關鍵性的問題讓現場炸開了鍋,也頓時成為激烈爭論的焦點。一位廣東投資者的朋友(因投資者本人不方便露面)在事情發生之后的一年多一直從事KODA這款產品的研究,“我研究了銀行每個月一次的月結單,以及產品的說明書和各類資料,從上面賬戶的情況對比來看,在股價超出終止價時,合約結束,而此時銀行會將你所買的股票從二級市場上轉到你的賬戶內,T+2的兩天后你就可以賣出股票了,但是賣出當天是否還是賺錢的也很難說,港股每日波動都很大的。”
至于股價掉至行權價(也就是80%)之下時,投資者需要雙倍買入,而此時銀行會以保證金不足為由要求追加保證金。“而如果賬內資金不足,則面臨被斬倉的風險,這樣就逼得客戶不得不賣掉其他資產或向銀行貸款,而隨著2008年港股不斷大跌,最終資產市值可能還不夠貸款數額而被銀行強行斬倉,導致一千多萬全賠了還倒欠銀行錢的悲劇。”金亮解釋。
而銀行的保證金是5%、10%抑或更高,誰也不清楚。當投資者虧損而無力追加保證金時,銀行會主動向投資者提供貸款,而貸款的限額是多少、什么時候可以斬倉都無從所知。在北京郝女士的案例中,她賬戶內8000余萬港幣的資產全部賠光,卻倒欠了星展銀行9000多萬,而在金亮的例子中,卻是一千多萬損失和幾十萬欠款,這筆賬除了銀行自己估計誰也算不清。
而如今,當初“專業”的理財經理電話再也撥不通,投資者指望從他們那得到解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