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A股股指經常動蕩,投資者的熱情仍始終不減,這使得非法證券活動屢禁不止。北京證監局日前對投資者容易上當的典型案例做出揭秘,提醒投資者繞開陷阱,避免誤聽誤信造成金錢上的損失。為此,本報特別將九大非法證券典型案例進行梳理,投資者可引以為戒。
騙術1:假冒網絡薦股專家
李某瀏覽網頁看到一個財經類博客,發布多篇類似“重大借殼機會、潛在暴利黑馬”的股評、薦股文章。而在文章下面的評論中,很多人回復說“絕對高手”、“我佩服死了”、“繼續跟你做”等,令李某十分心動。最終,李某和博主取得聯系,繳納3600元成為會員,但最終換來的卻是幾只連續下跌的股票。
記者觀察:通過博客、QQ、股吧等薦股,然后吸引會員繳納會費的手法,算是各種非法證券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對不法分子來說,有幾個好處,首先是可以遍地撒網,撈著一個算一個。其次,這樣做的費用極低,而且容易復制。再次,這一假冒網絡薦股專家的行為,事后追究非常困難,可以說沒有什么違法成本。對投資者而言,規避上當的方式是在證監會、證券業協會網站上查詢進行薦股的當事人是否具有合法的從業資格,是否身處合法資格的機構。
騙術2:假冒合法證券機構薦股
張某接到一位自稱是中金公司員工的人的來電,表示通過上證所得知張某股票賬戶業績不佳,中金公司可以為其推薦股票,幫忙賺錢。由于中金公司的名聲響亮,張某向該人提供的賬戶中匯入3個月會員費,共計6000元。此后,該號稱中金公司工作人員的人多次向張某推薦股票,但最終張某發現其推薦的股票并未獲得預期收益,反而產生虧損。
記者觀察:假冒合法證券機構薦股,這一非法行為日益猖獗。據統計,目前較為著名的券商,比如申銀萬國、廣發證券等,網絡上有上百家假冒其名義的網站。有些網站為了避免投資者詢問,還使用“北京申銀萬國”、“上海廣發證券”等名義誘騙投資者上當,甚至采取全盤拷貝正規網站、在網站上刊登虛假的資質證書等方式,以求以假亂真。而通過電話來電也非常普遍,經常有陌生人號稱是某券商營業部老總、某券商知名分析師給投資者致電,“侃暈”投資者。面對這樣的情況,投資者首先應該明確證監會不允許正規咨詢機構承諾收益,其次合法證券咨詢機構提供咨詢服務一般要與客戶簽訂書面服務合同,再次合法咨詢機構一般通過公司專用收款賬戶收取服務費。
騙術3: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設套
范某在電視上看到某股評節目,股評“專家”稱投資者可以通過撥打節目下方熱線電話來免費獲取漲停股票。范某撥打該熱線電話,電話那端工作人員非常熱情地介紹了該公司的業績和跟著炒股能夠達到的收益,并表示只要繳納會員費就推薦漲停股票。最終,范某繳納了4000元會員費,該公司推薦的股票也確實連拉兩個漲停,但從第三天開始連續下跌,使范某產生重大虧損。
記者觀察: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電視、電臺等媒體的權威性不容置疑,這也造成通過電視、電臺等節目受騙上當的投資者不少。投資者應該明白兩點:首先,這類節目一般并非電視臺自身制作的節目,而是一個類似于交錢打廣告的東西,電視臺、電臺的權威性和這個節目不能畫等號。其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謂“免費薦股”的電話,其實是騙取投資者的聯系方式,獲得聯系方式后便進行強有力的電話攻勢,反復向投資者推薦股票,騙取服務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