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王啟峰
北大8日正式對外公布,明年將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凡具有資質的中學,憑知名人士的推薦信,考生便可獲得一流大學的招生面試資格,享受北大一批次錄取線下降30分錄取的政策。(11月9日《中國青年報》)
是國際慣例還是制度例外
鄺子謙:憑名人和校長推薦,就可以免試上大學,這是國外一些地方的慣常做法。但這是否就算“國際慣例”?我傾向于認為,這只是一種“非常”的補救性措施,而非“正常”的制度性安排,是一種制度“例外”。我相信,北大對國外的類似做法是有深入研究的。它也深知,歐美的中學,很大部分是私立的,私立中學并不承擔國家的公共教育職能,其校長不是公務員,無需政府指派,沒有多少指標約束,不存在政績考核的問題,而且收入大多不薄……因此,他們相對而言就沒有動機去弄虛作假或者中飽私囊。中國的情況如何,難道北大就沒有認真研究過?這些年,教育腐敗的案例頻出,北大有什么過硬的措施防止有推薦資格的校長不弄虛作假?
“實名推薦”不能形單影只
王攀:為什么一些人對北大推行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不信任呢?與其說是人們反對這種打破高考機制,不如說是對這種實名推薦制的不信任,擔心此舉將縱容更多的招生腐敗,畢竟,北大是眾學子擠破頭皮、熱切向往的地方,而獲得推薦資格的中學校長們就等于擁有了可以設租的、含金量極高的權力。
因此,在招生腐敗多有出現的今天,特別是在社會并不能對失信者有效懲罰的當下,北大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不應該形單影只,需要對實名推薦的權力尋租健全發現機制,甚至可以通過行政的力量。唯如此,北大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才能消除公眾擔心。
招學生還是招學校?
于立生:“校長實名推薦制”的適用對象,本應體現出“英雄不問出身”的風貌。但是據實施方案:招生并非直面學生,除了看校長,也還要看學校——— “要獲得參加北京大學‘實名推薦’的資質”———也就是一般非中學“名校”是給排斥在外的。那么,這“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究竟是在招學生,還是在招學校呢?
年初中國科技大學前校長、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先生曾抨擊社會上的“唯名校”現象——— “小學而要名校,中學而要名校……一路名校‘分數驅動’把學生逼上快車道”,直言“當今社會的心態有些浮躁……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實最不利于出人才”。而今看來,北京大學不僅未能免俗,且還在對社會上的非理性“唯名校”之風起到助推作用。
別忘了“城鄉統籌”
晏揚:現行高招政策積弊叢生,我們應當允許、鼓勵一些高校作出改革嘗試,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彌補漏洞。而不作出改革嘗試,高招積弊便永無革除的可能。當然,具體到如何實施“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則有許多細節上的講究,實施方案需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盡量揚其利而避其弊。我更關注的是,此項改革會不會進一步加劇城鄉教育不公,會不會讓農村學生成為改革的犧牲品。
因此,我建議:北大在實施“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過程中,應盡量做到“城鄉統籌”,將推薦資質盡可能公平地分配給城市中學和農村中學,讓更多的農村學生有機會獲得推薦。同時,在面試環節,也應充分考慮農村學生的短處和長處,不能完全以城市學生的標準來衡量農村學生。我們在做任何招生改革嘗試時,都要充分考慮此項改革會不會讓農村的孩子吃虧,是有利于還是不利于城鄉教育公平。
是對自主招生的有效創新
毛建國:雖然說,公眾一直希望看到自主招生的變革,可當變革真正到來時,很多人又會重演葉公好龍的故事,開始懷疑質疑起來。當然,我們特別希望北大應該理解不同的聲音。畢竟,意見再激烈者,也是希望中國教育之路能越走越寬,希望教育能為民族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當然,自主招生由虛入實也并不能從根本上保證公平公正,但這畢竟是一種進步。事實上,北大在對校方的推薦權上也有后手。如北大會在網上對獲得“實名推薦”資質的中學、校長及推薦學生、推薦理由進行為期一周的公示,中學也必須在本校范圍內對校長“實名推薦”的學生信息以及推薦理由進行為期一周的公示,接受各方監督。可以說,在當前環境里,北大也大致只能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校長推薦制是對自主招生的有效創新,而且創新還表現得極為明顯;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貼近公眾一直以來的心理冀望。當然,招生尚需也必須在公平公正上著力。但這種著力,不是北大乃至任何一所高校單方面努力所能奏效的,它依賴于當前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體系建設,需要發揮全社會的力量來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