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汽車新聞報道,美國博斯公司日前做的網絡調查顯示,盡管汽車行業銷售額攀升,恢復勢頭的預測也相當陽光,但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的高管們對美國汽車行業的穩定性還是缺乏信心。
據悉,博斯公司于1、2月份對40家汽車制造商和一二層供應商的201名經理、董事,副董、執行副董以及高層職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53名汽車商高管、133家一層供應商高管及15名二層供應商高管,相關公司有約71%總部在北美,16%在亞洲,12%在歐洲。
該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于上周一次會議陳述上表示,2/3的被調查者稱,經濟疲軟形勢下汽車行業重組方案并未解決行業內結構性缺陷。
博斯公司的合作伙伴斯科特·科爾文Scott Corwin表示,“盡管行業重組后產品戰略及運作均有顯著改善,但仍需努力求索。許多以前給汽車工業帶來麻煩的行規現在可能還會再次浮現作亂,尤其是汽車產量供過于求,實際市場需求萎靡。”
30%的被調查高管表示,他們預測未來兩年汽車制造前景極為黯淡。60%的被調查供應商稱他們正在積極尋求并購機會。
汽車行業前景不容樂觀,形勢捉摸不定
汽車行業預測的是截至2015年美國汽車銷量將超過1600萬輛,而那些被調查者卻拋出14.5%這個更低的預測值。據美國汽車新聞數據中心表示,去年(2010年)輕型汽車銷量由2009年的27來最低銷量1040萬輛攀升至1160萬輛。
即使與分析師預測相比,被調查者的銷售量預測要更低。盡管如此,汽車制造商以及供應商的高管們給了各自公司一個近乎完美的增長預測:30%的供應和50%的汽車制造商稱他們預測公司今年增長率有望超過15%。總的來說,80%的被調查者都希望即來的三年內多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這項問卷調查是在日本3.11大地震仍然肆擾全球供應鏈之前就開始了。
中國競爭力不容小覷
此外,被訪者中,89%的汽車制造商和87%的供應商預測,3到10年之內,中國制造汽車的質量將要與在美銷售汽車的質量相媲美。大部分汽車制造商高管聲稱,世界第一大挑戰(中國)制造力增強,汽車行業競爭將愈演愈烈。
一部分競爭優勢來源于汽車采用電力、柴油和混合動力系統。約75% 的回答者期望到2020年可以買到只占全部動力系統不到20%的可替代性動力系統。
博斯分析師說,調查結果顯示沒有哪項技術可以獨占市場,這說明多種動力系統將搶奪整個市場的一小塊。
成功的關鍵因素
如何估量汽車行業長期目標,博斯管理咨詢公司特此詢問高管們哪些才是持續恢復的關鍵因素。
汽車制造商的高管們提出汽車生產與定價應當更加規范,并繼續強調產品質量。
科爾文表示,“汽車生產商緊密監視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好知道他們到底是基于優質的產品和技術創新贏得競爭優勢,還是終究會訴諸更高的定價來爭奪取市場份額。 他們也擔心整個經濟的影響,還有什么時候消費性開支才能擴大好促進銷量增長。”
被調查的供應商指出了競爭性成本,更高的質量以及全球范圍內支持汽車制造商等因素。
博斯公司principal 布萊恩·科里 Brian Collie指出,“盡管大部分供應商經濟蕭條形勢下得以幸存,但只有那么小小一部分供應商抓住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遇,為自己贏得長遠的競爭優勢,投入資本也獲得了不錯的回報。因為只有在創造終端用戶需求或解決貼牌生產的最佳供應商的成本與績效上實現創新,供應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