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國家電監會獲悉,10月份國家將正式實施三項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標準,另外五項標準也正在緊張制定中。為備戰電動汽車用電市場,電網公司將加強電網產業升級,加快建設智能電網及電動汽車充電設施。
將于10月實施的三項標準分別為《電動汽車非車載傳導式充電機技術條件》、《電動汽車交流充電樁技術條件》和《電動汽車非車載充電機監控單元與電池管理系統通信協議》。目前,能源局正組織電網公司、石油生產企業等討論另外5項標準,并計劃年內對外公布。
按照相關預測,當電動汽車年銷量達到2億輛,將新增電力需求約為4900億元。國家電監會副主席史玉波稱,電動汽車與電力產業密切相關,大規模使用電動汽車將開辟新的電力市場。研究數據顯示,如2020年有5000萬輛電動車,年消耗電能將達2000億千瓦時;如2030年電動汽車增至2億輛,則年消耗電能為8000億千瓦時。以上海市居民用電(非夏季)約0.617元/度計算,2030年新增電能消耗將達4900億元。
正是緣于電動汽車將帶來巨大商機,在日前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高峰”論壇上,各大電網公司紛紛從全國各地派出了大量人馬。
8月18日16家央企電動汽車產業聯盟成立,這被外界視為國家隊大步挺進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信號。外界普遍疑惑,電動汽車和充電服務網絡建設誰將先行,央企聯盟如何看待并解決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充電設施服務領域。
昨日央企電動車產業聯盟秘書處充電與服務部主任史雙龍闡述了他所負責部門的工作及其個人對充電市場前景的看法。
充電與服務專業委員會涵蓋了中國電力、成品油供應的龍頭企業,包括國家電網公司、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保利集團公司。這些龍頭企業在充電服務網絡的投入將影響電動汽車產業的未來。史雙龍稱,委員會將促進聯盟成員電動車技術標準的規范統一,核心共性技術的研發,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調發展;從技術研發、標準設定、知識產權共享、政策研究、產業協調、合作交流等方面組織開展工作。在統一標準上,委員會將先統一聯盟的標準,再向上級主管部門建議采納作為國家標準。
“外界有些擔心,如出現上千萬輛電動汽車,中國的電網如何支撐?”史雙龍稱,“我們正從建設和引導兩方面著手,未來可完全滿足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第一,我們已經做過調研,在建設電力電網規劃時,已經充分考慮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第二,我們將通過智能電網,實現有序用電,這樣更能充分利用電網的能力。”
在解決各種電動汽車的充電問題上,史雙龍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個人認為按照車輛用途不同,采取不同的充電網絡建設模式。第一類,社會公共服務用車適合建充電站。這些車輛通常在固定區域運用、故可在停車場建充電站;對于日均行駛里程長、續航里程無法滿足要求的公交車,可采取更換電池的模式解決。第二類,以私人用途為主的電動乘用車,更適合以充電樁模式為主、充電站模式為輔。因為這類車輛日均行駛里程在70公里以內,日均行駛時間2小時至3小時,每天約90%的時間均在停靠。”
電動汽車在中國跑起來以前,中國兩大電網公司已經迫不及待地布局電動汽車充電領域。21日,南方電網和國家電網高層紛紛介紹了宏偉的發展目標,國家電網計劃2010年建成75座充電站;南方電網則計劃將充電設施的建設密集程度和汽車加油站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