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海口市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員按照海口市工商局的通知,重新將飲料上架。新華社發
直到現在,國內廣大消費者也許才會把吊得高高的心放下一半。海口市工商局1日晚宣布,曾被抽查出“總砷含量超標”的農夫山泉與統一3款飲料復檢“全部合格”。
從“蘇丹紅”到“三鹿奶粉”,再到現在的“問題飲料”,消費者不斷遇到一個個食品安全謎局。“誰來還我們一個沒有謎局的干凈市場”,是所有消費者內心共同的呼聲。
1復檢:結果總算一致了
七八天來,國內所有的消費者仿佛跌入了云霧中,他們同媒體記者一樣,無法對眼前發生的事實作出準確判斷。
一方面,海口市工商局通過對部分食品進行抽檢,顯示農夫山泉與統一企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3款飲料“總砷超標”,被媒體廣泛報道;另一方面,農夫山泉與統一企業兩家涉事公司均表現強硬,宣稱自身沒有問題。
更讓普通消費者摸不著頭腦的是,在海口市工商局和農夫山泉、統一企業3家單位手中,都握有權威部門的檢驗報告。海口市工商局的檢驗報告是海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測技術中心出具的,統一企業拿出的是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國家加工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報告,而農夫山泉不但拿出了由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加工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及廣東省地方檢驗機構對與“問題飲料”同款、同批次產品的檢驗報告,還拿出了近3年來具備資質的檢測機構出具的有關2款產品的142份檢測報告。
“幾家單位的嗓門都很大,口氣都很強硬,檢驗單位估計更沒問題。可結論卻是相反的,大伙真的不知該聽誰的了。”杭州市民胡杭東說。
在互聯網上,相關論壇與聊天室中吵作一團。騰訊網友認為,公說公的理,婆說婆沒錯,市場太無序了,這些飲料究竟有沒有砷超標“真真假假,誰可知”。有的網民干脆在百度上貼出問題:“農夫山泉含砒霜,是真的嗎?”
海口市工商局送檢的復檢報告,讓無所適從的消費者仿佛抓到了一根稻草。杭州市一超市的店員對顧客說:“幾家單位的檢驗結果總算一致了!”
2網友:還是不喝的好
如果說10年前國內還有“百年老字號”或“質量信得過”等企業的話,在今天消費者恐怕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企業了。
“老字號”中出現過上海“冠生園”翻新陳年月餅餡的事情。在合肥,市民熟悉的“吉祥蛋撻”又被執法部門發現質量問題而被吊銷食品生產許可證。“現在,許多企業不再有底氣說自己的產品不會出現安全問題了。”一位飲料行業的資深人士說。
在無法進行判斷的情況下,消費者只能依據經驗“舉一反三”,對相關食品敬而遠之。“大頭娃娃”、三鹿奶粉事件讓許多人放棄購買奶粉,“人造蛋”又讓一批消費者對雞蛋產生懷疑。
一位署名“宋桂芳”的作者撰文表示,在食品安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現實語境下,消費者對疑似食品問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畢竟每次食品安全事件事發之初,違法違規企業都很擅長扮竇娥。對此,消費者早就在蘇丹紅等的洗禮下百煉成鋼”。
對于被抽檢的3款飲料,消費者最擔心的就是砷含量。因為有報道稱,常說的砒霜中毒就是急性砷中毒;如果檢驗報告屬實,就意味著農夫山泉、統一這一批次的飲料“涉毒”。騰訊網友說,“很明顯這些飲料都含砷,還是不要喝,小心慢性中毒”“還是不喝的好”。
有化學博士學位的農夫山泉董事會秘書周力對這一事情作出過專業解讀,表示砒霜只是砷的一種,即三氧化二砷,也是最毒的一種,可砷與砒霜的概念是不能混同的。農夫山泉從未也沒必要在飲料中加砷,而且飲料在制作中是無法混入砷這種化合物的。即便如此,仍無法完全消減已成驚弓之鳥的消費者的擔憂。
3企業:付出沉重代價
在農夫山泉與統一企業的強硬表態下,加之兩家企業紛紛主動把與“問題飲料”同批、同批次的產品送檢,海口市工商局也將被檢的樣品拿到權威部門復檢。如果說復檢代表事件真相的話,為獲得這一真相,相關企業與執法機關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消費者對企業產生的信任危機,從新浪網上的民意調查可見一斑。到12月1日凌晨,在“統一與農夫山泉飲料是否安全”一項中,認為“不安全”的占 55%,“不好說”的占35%,“安全”的占10%;在“你是否還會購買統一和農夫山泉的飲料”一項中,“不會”的占73%,“不好說”的占15%,“會 ”的占12%。
對于這場風波帶來的影響,農夫山泉董事長鐘睒睒坦言,行業內部有過相關測算,普通的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通常為年銷售額的20%至 30%,而這起事件估計給公司造成的損失可能超過10億元人民幣。在海口市工商局向社會發布消費警示后一周內,有的超市或將相關飲料下架,或停止銷售。農夫山泉在海口的經銷商也對庫存產品進行封存處理。
同樣,前后矛盾的海口市工商部門與相關檢驗機構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將不得不承受更大的信任危機。這場危機中受沖擊的不僅是中國13億消費者脆弱的消費信心,更有執法部門的權威形象。據記者調查,復檢合格的消息一出,從市場到互聯網,紛紛指責執行機關對企業不公,隨意作為,把執法當成游戲。
一直關注事件的杭州律師程學林說,市場的混亂導致人們正常的消費秩序被擾亂,是是非非混雜其間,恰恰容易讓真正的“問題食品”有空可鉆。因此,相關部門真要坐下來好好想一想,怎樣才能真正還百姓一個沒有謎局的、干凈的、透明的市場。
“不接受采訪”也是一種不作為
農夫山泉和統一企業3種飲料總砷含量初檢、復檢結果截然相反,為澄清事實,記者前往初檢單位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采訪,該局辦公室主任鄺力說:“你們記者有采訪的權利,我們也有不接受采訪的權利。”讓記者吃了“閉門羹”。
復檢結果出來前,該局還信誓旦旦:“我們完全可以對樣品檢測結果負責。”并稱,檢驗設備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況,負責此次檢測的是具有10多年經驗的高級工程師。復檢結果一出來,該局立即選擇緘口,讓公眾對其檢測能力、水平疑竇頓生。
作為行政機關,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并沒有“不接受采訪的權利”。新聞出版總署新修訂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規定,記者的合法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應為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干擾、阻撓新聞機構及其新聞記者合法的采訪活動”。
“不接受采訪”是不是瞞、捂、躲的觀念在作怪?公眾自有公論。在熱點、焦點問題面前,引導輿論的正確做法是在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爭取主動,避免陷入沒完沒了的謠言洪流。不發布或遲發布意味著放棄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是不作為。
食品安全關系百姓切身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要求,行政機關對“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的信息應當主動公開。“不接受采訪”顯然與此相背離。
海口市工商局已明確表態:“我們認可復檢結果。”這使公眾自然而然地想到:初檢結果錯了。不論問題出在檢測的哪個環節,海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都不能以“不接受采訪”的方式逃避,而應該給公眾一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