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一奶牛養殖小區的奶農,質疑小區負責人自行檢測蛋白含量行為,認為其故意壓價。對此,奶農呼吁政府成立第三方檢測機構。
針對奶農的質疑,相關政府部門表示,他們無權強制進行原奶質量檢測。河南省乳品專業協會認為,第三方檢測作為一種發展趨勢,肯定是要有的。
■ 事件
倆月來,原奶價格跌一半
5月12日下午5時許,奶農老馬換上工作服,把奶牛趕出來——到了擠奶的時候了。最近,看這些奶牛擠奶,他卻很難笑出來:養它們一天就賠一天。
同樣發愁的還有鄭州市惠濟區龍涵養殖小區的40多家奶農:原奶價格再這么跌下去,他們就扛不住了。
龍涵養殖小區是蒙牛的一個生產基地,每天可提供近8噸原奶。之前,原奶的收購價格一直在每千克2.3元~2.35元之間。
3月18日后,老板拉回來一臺儀器,要在將原奶運去蒙牛之前對蛋白含量進行檢測。老板稱,這是為保證送去后能順利通過檢測。如果不過關,就不往廠家運了。老馬說,從那天起到現在,近兩個月,按照老板的檢測,他們的原奶很少有達標的。
蛋白含量不達標,這些剩下的原奶只能被送到馬寨,打成粉用來制雪糕或奶粉。這樣的原奶,收購價格只有1.4元/千克。據老馬說,從5月開始,已經跌到1.2元/千克了。
老馬算了一筆賬:一頭奶牛平均一天要吃掉13~15千克飼料,飼料價格2.2元/千克,一頭牛一天要吃掉約30元,而一頭奶牛平均一天可產奶20千克,如今的原奶價格是1.4元/千克,再減去草料和啤酒渣的花銷,一天下來,不賺還要賠。
“再加上其他費用,照這樣算下去,一個月要賠一頭牛的錢。我們這些牛都是舉家借債買的,再這么賠下去,無論如何也受不了。”老馬他們焦慮不已。
■ 奶農
為啥大量原奶蛋白檢測不達標?
這樣的變化讓奶農們開始懷疑:如果偶然有一次蛋白含量不達標也就罷了,為什么這兩個月以來基本上全部不達標呢?到底是真的不達標,還是檢測儀有問題,老板故意壓價?
想清楚了中間的利益關系,老馬他們懷疑:在送往蒙牛之前,老板在檢測時,故意把這些原奶的蛋白含量壓低了。
按照奶農的說法,如果這些達標的奶賣給蒙牛,每千克原奶老板賺3分錢的管理費,蛋白含量再高,蒙牛就再加少量獎金;老板所謂不達標的奶,名義上只能以低價賣出,但實際上可能以1.8元/千克~2.0元/千克的價格賣到了其他地方,卻依然付給奶農1.4元/千克的價格,借此來賺取差價。
為此,部分奶農偷偷拿著原奶到其他地方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蛋白含量2.98,超過了蒙牛2.95的標準。而在老板那兒的檢測結果,含量只有2.87。
“也就是說,我們這些被說成不達標的原奶,其實是達標的。”這張檢測結果的單子,讓奶農對老板的檢測更加不信任。
■ 老板
機器檢測有誤差,不存在故意壓價
奶農“故意壓價”的質疑,老板張國慶并不認同:“交不上奶,是因為蛋白含量不夠。蛋白含量提不上去,不止他們受損失,我也受損失。”
張國慶認為:蛋白含量低,可能是天氣熱、奶牛喝水較多、奶農不精心喂造成的。此說法,奶農不認同:“雖然喝水多會有影響,但是這種影響都是很小的。我們靠奶牛為生的,不可能寧愿賠錢也不好好喂養。”
奶農十分不解,既然檢測,為何蛋白含量達到2.95的標準也不給拉?張國慶解釋稱,機器檢測都有誤差。為了避免誤差,送去的原奶蛋白含量只能比2.95高,不能比這低。
張國慶認為,將這些蛋白含量不達標的原奶,賣給馬寨一家噴粉廠,雖然價錢比蒙牛低不少,但也比倒掉好,“我這是為他們考慮。”
昨日,張國慶表示,在和蒙牛簽訂的合同附加協議上,寫著奶不合格由蒙牛處理。“如果有三次不合格,我們就要付給蒙牛10萬違約金,這個錢奶農出嗎?況且,奶不合格我們拉過去,再拉回來,運費誰來出?”
■ 回應
省畜牧局稱無權強制檢測
奶農和老板各執一詞,對于乳品檢測,可否選擇獨立于奶農、奶站之外的第三方機構進行?
對此,河南省畜牧局藥監所黃姓工作人員表示,據她了解,河南目前還沒有針對乳品檢測的中立機構。“我們主要針對添加劑、抗生素等違禁品進行檢查。三鹿事件后,政府賦予了我們對三聚氰胺的檢查職能。對原奶的蛋白含量進行檢測,我們還未被賦予這種職能,不能強制進行。”
企業、奶站也可以對乳品進行質量檢測,但檢測儀器要經過省計量院鑒定后才能使用,“這樣的測定結果才準確,具有效力”。
張國慶使用的檢測儀器沒有經過省計量院鑒定。他解釋,檢測只是為了做到心中有數。“比如,我今天用自己的機器檢測原奶蛋白含量是2.96,到了蒙牛,他們的檢測結果可能是2.94,那我明天就送蛋白檢測結果在2.97以上的原奶過去。”
對于奶農對原奶蛋白含量檢測的質疑,農業部畜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鄭州站一工作人員表示,奶農可以將原奶取樣后,委托市一級、省一級檢測機構進行檢測,“但這個檢測必須要由雙方共同采樣、簽字,任何一方不愿意,檢測都不能進行”。
該工作人員表示,對于這種情況,的確需要有一個可以進行強制性檢測的第三方機構,“我們目前都沒有強制性檢測的權力。”
■ 建議
奶農可到相應檢測機構檢測
龍涵養殖小區的奶農們,近兩個月時間里,一大半原奶都以1.4元/千克的價格賣出,比蒙牛的價格低了近一半。“我們每天都在賠錢,如果還是由場主對原奶進行蛋白含量檢測,我們還要繼續賠下去。”
對此,奶農呼吁,希望政府能夠牽頭成立檢測原奶質量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只有這樣的中立機構,我們才能放心。”
昨日,對于奶農的質疑和呼吁,記者咨詢了河南省乳品專業協會秘書長吳祖興。
吳祖興表示,河南還沒有明確嚴格意義上的乳品第三方檢測機構,但第三方檢測機構是一種發展趨勢。“肯定要做,我們也正在做這個事。不管對奶農還是對企業,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出現,都是有好處的。”
在第三方檢測機構出現之前,吳祖興表示,奶農有疑問,只能到省市相應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
■ 鏈接
上海已有第三方檢測機構
據媒體報道,2000年,上海市農委、技監局、衛生局、物價局聯合下發滬農委[2000]第24號文《上海市生鮮牛奶質量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工廠實行奶源的第三方檢測,按質論價。
去年10月2日國家質檢總局官網上公布的《名錄》中,獨立第三方檢測機構作為社會檢測資源首次出現。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也曾表示,針對奶制品質量安全問題,應建立第三方檢測制度。
事實上,對于乳品行業這樣的第三方檢測制度在國外早已盛行,而在國內基本是個空白。據了解,目前只有上海是全國唯一一個強制實行第三方乳制品檢測的城市。
上海市奶源的第三方檢測項目,主要由乳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負責。目前,上海市乳品質量監督檢驗站主要對原料奶中的脂肪、蛋白質、體細胞、亞硝酸鹽、冰點、黃曲霉毒素、菌落、抗生素等8個指標進行檢測,然后根據檢測結果乘以系數得出最終的奶價,這就是所謂“按質論價”。
除保證奶源的質量外,第三方檢測的另一好處便是避免企業自檢過程中趁機壓低收奶價格。而受理費用由企業與奶農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