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廣州市質監局通報了今年第一季度廣州市生產領域食品監管工作情況,3家企業因在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出現兩次以上不合格而被曝光。
今年1~2月,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對全市食品生產企業開展了一次全覆蓋監督抽查。共抽查食品1497批次,經檢驗合格1407批次,批次合格率94%;剔除純標簽不合格,產品實物質量合格1463批次,實物質量合格率97.7%。與2007年同期相比,合格率提高了1.4個百分點,其中小麥粉、食醋等19類產品合格率100%;大米、糕點等8類產品在剔除純標簽不合格后,實物質量合格率100%。
這次抽查中發現食用植物油合格率偏低。抽查中,調和油和油脂制品在抽查中全部合格,食用單品植物油合格率為95%,主要是花生油、大豆油等存在酸價、過氧化值超標等問題。
據介紹,導致酸價或過氧化值超標的原因有3點:一是油品存放時間過長或存貯條件不當,食用油在不斷的氧化過程產生酸敗;二是個別企業選用劣質、變質的花生(原料)生產;三是廠家加工工藝不當或者生產加工過程中控制不當。
昨天,廣州市質監局還對反復出現監督抽查不合格的3家企業進行了點名批評。
據了解,反復出現監督抽查不合格的情況主要集中在桶裝飲用水行業,不合格的項目仍然集中在菌落總數和電導率這兩個微生物項目,問題產生原因部分企業在質量控制上不嚴謹,對灌裝車間的空氣凈化度、回收桶和蓋的消毒清洗、桶和蓋匹配等關鍵點控制上沒有形成制度或者制度沒有落實。(記者 黃熙燈 通訊員 左宜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