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頂松
雖然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協作已是不爭的大趨勢,但我們仍能看到垂直整合的許多個例,整機產品的許多部件還是包起來自己做。那么垂直整合真的省成本嗎?筆者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
首先,社會化大生產分工越來越專業,越專業效率越高。就拿機頂盒電源板為例,專業的電源板供應商的電源板無論從專業性、規模、售價上,都比機頂盒制造商自己加工有明顯的優勢。
電源廠商對電源非常專業,他們從設計、認證到生產都是輕車熟路。電源技術是他們工作的第一主題,對電源產品的理解也更深刻,設計的合理性與成本的平衡性也是他們的優勢。
單個機頂盒廠商自己的產量規模相對于電源板廠來說要小得多。電源廠商動輒十幾個型號的電源板,每個板種供應幾個機頂盒廠商。這樣規模下的采購成本要低得多,生產成本也相對低得多。
電源廠的資源共享度高。電源廠商的全部機種、全部設備、全部認證等投資費用都是在機種、產量規模上分攤的,資源共享度最高,分攤成本最低。
其次,垂直整合看似省成本,實際上更浪費。
雖然電源板是你自己的,看似省了成本,但仔細進行成本核算就會發現問題:機頂盒電源板的材料加上工廠的所有加工環節的費用是沒法省錢的。難道自己生產電源板的加工費就不算錢嗎?自己的電源采購人員不用發工資嗎?自己的生產線不算投資成本嗎?電源認證費不用算錢嗎?電源板材料采購價比電源板廠低嗎?從哪兒也看不出省成本的道理。而且,所有這些環節都不如專業的電源供應商成本低,實際上更浪費。
第三,什么都自己做就什么都做不好。
產業規模越大競爭越激烈,競爭越激烈越要求精益求精,分工才越來越細。什么都自己做會使管理模式復雜化,執行效率相對較低,產品細節更難掌控,競爭力自然不強,因而就什么都不容易做好。看似自己全都掌控,實際上更難以掌控。這就好比開酒樓,難道為了降低成本要自己種菜、自己養魚、自己加工面粉嗎?因此,垂直整合成本不低,反而競爭力下降!吨袊|量報》
泰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