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劉 霞
近日,“紀念PMP(項目管理專業人員資格認證)引入中國10周年交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全球領先的項目管理培訓機構ESI亞洲區客戶總監薩熠恒指出,運用項目管理改善內部運作流程來提高效率,是企業渡過金融危機的有效手段。
據了解,認識項目的范圍,并在預先設定的預算和時間內完成任務,這是對企業運行效率的基本要求,但卻是一些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國國有企業實現的銷售額同比下降27%,國有企業如何渡過“冬天”并逆轉頹勢,成為關乎國企生存的燃眉之急。
薩熠恒對國有企業的項目管理狀況做出了評估。他指出,如果項目管理的發展分為5個階段,多數國企都處在僅有項目經理職位,但缺少清晰流程的第二階段,國企對項目管理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尚待提高。
目前,如何在嚴峻的環境中調整變革,是中國國有企業面臨的嚴峻問題。專家指出,如果把國企的項目分成3大類,即賺錢的項目、省錢的項目和政府要求的項目,那么當前國企應該把重點放在省錢的項目上,即通過提高內部的運作流程環節來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
當下,很多企業都做出了收縮的決策,但是這種收縮不是單單節省開支就可以,企業必須從戰略上對項目進行甄選、評估,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最值得的地方去。專家建議,在這方面,國企可以借鑒發達國家通行的做法,將項目劃分為3個層次,按照范圍由小到大,依次劃分為項目、項目集和項目組合,對這3個層級的推進和提升是同時進行的。在實施方面,都有同樣重要的3個因素:人員技能、流程以及工具。
人員技能是項目管理的核心和前提。專家介紹,在一些國企中,項目經理人已經有了許多實際經驗,但是缺少系統的流程知識,應該對項目管理有一個系統的學習。
此外是流程。在項目一開始項目管理者要清楚地界定“企業到底要做什么”,由項目執行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告訴上層,這個項目應該多少預算,多長時間。現在想要建立一個更好的企業文化的分布平衡,就需要高層領導進一步開放思想,接受自下而上的信息傳遞。
最后是管理工具。專家建議,項目管理者應該掌握一套標準系統的操作工具,這套工具不僅包括日常運作的流程表,也包括計算機技術和先進的程序應用。
正如專家所說,如果國有企業能在項目管理方面有所完善,它將發揮更大的潛力,帶動企業的調整改革,扭轉被動衰落的局面。《中國質量報》
劉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