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幾年中國汽車消費環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最終這種改善的步伐始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因此,與新車銷量激增和汽車保有量膨脹相伴而生的便是日益抬高的汽車投訴案件以及更多投訴無門的無力申訴。而根據蓋世汽車網在“3·15”到來前夕展開的一期主題為“直擊汽車消費維權”的業界調查(調查時間為2 月28日至3月7日,參與投票人數1611位)投票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相比其他行業而言,汽車消費者所受到的權益保障相對較差。
政策因素
成投訴增長的主因
根據中消協在今年1月份發布的消費者投訴報告顯示,2010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的汽車投訴同比增幅達到了51.1%,使得汽車成為投訴量升幅最大的商品;另據由中國質量協會用戶委員會、清華汽車工程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0年度中國汽車產品質量及服務質量投訴分析報告,在過去的一年中全國汽車產品質量及服務質量投訴由2009年的41.9%增長到了61.62%。
在調查中,來自政策層面的因素被業界視為導致當前汽車消費環境改善進程緩慢的主因:“政策滯后”和“政策執行不力”分別獲得了26%和24%的投票率;“整車廠影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以21%的投票率凸顯當今整車廠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具備著強大的干預能力。
此外,“消費者話語權弱” 以及“媒體輿論監督不足”也各獲得了22%和7%的投票率。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在法律政策未完全健全的背景下要想很快提升話語權至少在目前看來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汽車產品召回條例
即將出臺
從業界預測的現階段中國市場上應召回卻未能召回的汽車數量比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整個汽車消費環境糟糕的另一面。參與調查的1611位業內人士幾乎一致認為,目前至少有10%的汽車逃避了召回之責。其中,預估這一比例在10%~30%之間的人士達到了35%,30%~50%之間的為37%,認為50%以上的亦高達28%。可見業界對汽車召回制度的缺失抱有極大的擔憂。
目前中國市場的汽車召回制度主要是按照2004年10月1日實施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由于該規定在多方面不完備無法引起整車制造商在產品召回上的重視,由“部門規章”上升至“法律法規”的《汽車產品召回監督管理條例》曾在去年年中擬具了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示征求意見。根據媒體最新的報道,這一條例有望即將出臺。相信隨著該條例的出臺,召回制度的不斷完善能有效改善整體的汽車消費環境。記者 孫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