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是上帝,顧客是商家永恒的追求。恰逢“3·15”,但凡有點責任心、上進心的企業或許都
心有惴惴,擔心在這個“消費者的節日”前后發生點什么事情,給自己帶來“世界末日”之感。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媒體也好,職能部門也好,對商品及服務的監管,不一定非要等到“3·15”才來打一場“集中殲滅戰”。通過“3·15”解決的問題畢竟有限,而任何問題的解決應該有一個通暢的常規渠道。只有當“3·15”從節日成為“末日”,我們這個社會才真正和諧了。因此,我想說的是,對我們消費者來說,要有一雙明辨是非的雙眼。
拿汽車行業來說,許多有車族害怕自己的車輛被召回,他們覺得,召回不是件好事,真正的好車是不會被召回的。這話聽起來似乎沒錯,但事實上,這才是一個巨大的誤區!在召回的背后,人們往往忽視了強大的品牌周轉自愈能力。
目前,汽車業似乎已經陷入了一種模式性的怪圈,即企業必須要擴大生產規模,通過規模效應來降成本,也就是車企要通過擴產或者模塊化生產來降成本。這不僅導致了汽車產品越來越大同小異,缺乏個性,還讓車企患上了銷量依賴癥,一旦銷量下滑,其成本反而會被增加。另外,在產品質量控制上,某一模塊化的故障,很容易被放大。
汽車召回是一個企業有責任心、有實力的體現,也是一種自信與相互間信任的體現。誰都知道,奔馳、寶馬是好車,但很多汽車品牌不也有召回的。
所以,召回不可怕,怕的是,有些品牌從不召回。作為世界頭號汽車產銷大國,我國目前的自主品牌還沒有一家企業對自己的產品實施過召回,喊了許多年、一直說“有望出臺”的汽車“三包”政策,此刻,還依然在“有望出臺”中。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豐田都面臨著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危機。豐田所要做的除了“道歉”外,還要用足夠的耐心和誠意來化解此事。對于中國的自主品牌來說,也先別急著幸災樂禍。豐田今天所面臨的,或者就是我們明天所要面對的。一方面要戒急戒躁,把好產品質量關;另一方面,也要學好政治經濟學。(記者 王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