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問 為什么“廣州公交地鐵免費”被叫停?
這場風波,是包括設計者在內的很多人所始料不及的。
在舉世矚目的亞運會召開之前,為了掀起市民觀看和支持亞運會的熱情,主辦方廣州市政府送出了一個“大禮包”:十項亞運惠民政策。其中一項就是亞運期間公共交通免費,結果首日公交、地鐵就被“擠爆”。
這個結果讓國人大吃一驚,廣州也算是中國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了,怎么人們還會在乎幾元、十幾元的這點小錢?
爭議聲中不妨梳理一下整場風波的實際發展脈絡。今年年初,時任廣州市長張廣寧就表示“亞運工程擾民”,“要利用亞運舉辦之機,好好回饋一下廣州市民”。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籌辦重大活動“時間緊、任務重”,很難避免工程擾民,政府以派送“大禮包”的方式回饋市民,已漸成慣例。世博會期間,上海就派送了“世博大禮包”向所有上海常住居民每戶免費贈送一張世博會參觀券和一張價值200元的交通卡。
之后廣州市民期盼“亞運大禮包”的消息多見諸當地媒體。而據齊魯晚報報道,在《新快報》進行的民調中,市民渴望的“大禮包”,排在第一位的是“派現金”。但在9月27日,廣州市政府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選擇的是放假、贈票、公共交通免費等。廣州市交委冼偉雄說,目前無論國內國際,舉行大規模的運動會賽事,“敢于提出公共交通免費的城市,廣州是第一個!”
隨后暨南大學輿情研究中心發布的民調顯示,這個系列禮包中,“公交免費30個工作日”的知曉率和期待利用率最高,分別為70.3%和66.9%。
沒有充分尊重民意,也許這就是廣州公交地鐵免費風波最大的肇始因素。好事沒能辦好,有輿論就此發問:政府在進行每個決策前是否認真進行過論證,還是完全靠拍腦袋做決定?
11月6日下午,15位市民代表被廣州市客管處緊急請來,專題座談地鐵免費一事。當天晚上9時,廣州市政府宣布從11月8日停止免費公交政策,改為發放公交現金補貼——每個戶籍家庭(含在廣州居住半年以上流動人員)發放150元現金,集體戶口人員每人發放50元。之后市政府官員向公眾道歉。
廣州公交地鐵免費風波也讓我們再次看到,中國的民生質量常常被高估。紅網的一篇文章做了“將心比心”的經濟學分析,“在我們小城70周歲以上的老人發免費乘車卡,乘公交不花錢。我原來一個月也不見得上街一次,就是上街,我也盡量地騎電動車,反正也不遠,也不累。要是乘公交,絕大多數的線路,是上車就一塊錢,從起始站可以一直坐到終點站。就是再便宜,我也不會輕易把這一塊錢給它,能省一塊錢是一塊錢啊。現在,免費了,我還受這個累嗎?有事沒事,也乘公交走了!要是每個月給我補上哪怕是二十塊錢呢,我也會省下它來,買上二斤肉也是好的嘛!”
“十二五”規劃正在擬定,在中國全面轉型時期,中央把優化民生與經濟增長提到同等高度,提出進一步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包容性增長”。而如何才能落實好各項政策,在執行層面不走樣、不變味,真正改變民生現狀,提高民生質量?這是廣州公交地鐵免費風波帶給我們的最有價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