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逐漸影響到實體經濟,中國家電業也開始探討如何應對渡過難關,而核心技術再次成為了討論的焦點。
技術落后 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雖然我國是家電出口大國,但我國家電出口的優勢在于價格便宜,而并非是技術先進。面對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成本增加等諸多不利因素,我國家電出口開始受阻。此時很多業內人士感慨:如果我們多些核心技術,也許日子會好過些。
據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統計,目前工業發達國家的新技術產品對整體銷售的貢獻率為52%,而我國僅為5.9%。雖然我國不乏自主品牌,但如果去買空調,導購會告訴你“壓縮機是日本的”,去買冰箱,導購也常會介紹“壓縮機是德國技術”。中國家電研究院院長助理張亞晨指出:“我國本土企業在高效壓縮機、新制冷系統方面的投入力度還不夠,或者選擇方向不是特別準確。行業目前的研發狀況是把很多力量集中到每年出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型號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如何改變外觀、外圍功能和外圍技術應用如何巧妙或者疊加一些功能,而在核心技術方面則顯得有些薄弱。”中國音視頻標準化委員會秘書長趙新華也認為,本土品牌的技術研發投入不夠。
以彩電為例,如果僅以產量衡量,我國毫無疑問是彩電大國,當年收購湯姆遜的TCL還曾坐上全球第一大彩電公司的寶座。但在技術上,我國企業并不掌握話語權。整個電視行業都在更新換代,平板電視代替CRT電視的速度超出所有人的預料,然而時至今日,最關鍵的面板技術卻還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中。正如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所說:“生產面板的企業不斷向產業下游延伸,模組功能不斷完善,甚至集成了整機功能。整機企業可控成本將不斷下降,最終可能連10%都達不到。”
據有關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彩電2040萬臺,下降了43.4%,占我國同期彩電出口總量的63.7%;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分別出口526.6萬臺和459.6萬臺,分別下降了50%和55.8%。一直以來,在低成本優勢的大旗下,我國家電出口一帆風順,且出口量節節攀升。那時雖然也不斷地提加強核心技術研發,但真正予以重視的、踏踏實實搞研發的企業并不多。如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們不得不承受缺少核心技術所帶來的痛苦。
另辟蹊徑 做硬件之外的文章
短時間內掌握實實在在的核心技術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飽受無核心技術之苦的本土企業不得不另辟蹊徑,做起了硬件之外的文章。
記者在無錫舉辦的一個彩電及零配件展會上看到,來參展的夏普等合資品牌帶來了很多彩電制造配件、不同功能的模塊以及最新研發成果,這些展品占滿了整個展區,而成品平板電視則成了演示使用的配角。與此同時,本土企業帶來的多是各種成品,大大小小的平板電視上播放著各種高清節目。僅從參展產品上便能感受到本土企業在掌握核心技術方面與別人的差距。
當然,本土企業也并非就是坐以待斃,一些敏感的企業已經開始在軟件上尋找出路。比如創維酷開電視,產品兼容卡拉OK功能,內置3000首歌曲,可以按明星或筆劃搜索所需歌曲,音響效果也不錯。2006年10月,創維還與國內第二大U盤生產商朗科共同投資1000萬元建立了高清影視節目下載網站——酷開網,寄希望于借助內容帶動銷售。雙方的合作也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截至今年8月,酷開網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150萬,同時創維酷開電視占創維平板銷售的比例提高到了80%以上。
試圖從軟件應用技術上尋找突破的還有一直堅持流媒體平板電視的海爾。今年3月底,海爾與IT巨頭百度聯合建立了“海爾·百度”高清流媒體視頻搜索頻道。據悉,在雙方聯合投資成立的下載頻道中,包含有“熱門電影”、“音樂MTV”、“電視劇場”等分類,但與酷開網購買正版電影版權不同,該頻道只是提供視頻搜索功能,搜索出的內容可以通過海爾的流媒體電視收看,但其內容并非由百度和海爾提供。
清華同方更是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在一款網絡電視中植入了軟件,可以直接通過網絡登錄清華大學網站,而不需另外交納費用,以此來吸引好學的消費者。
此外,長虹與四川廣電專門成立了移動電視頻道。TCL也推出了具備家庭娛樂互動功能的X9系列新品,通過該產品可以輕松完成家庭生活的“自拍”。
初嘗甜頭 靠核心技術渡難關
核心技術缺失并不是短期的事情,多年來業界一直在疾呼“沒有核心技術就是讓別人掐著脖子過日子”。一些有實力的本土企業近年來在研發之路上不斷求索,而且初步品嘗到了掌握核心技術的甜頭。
海信集團副總裁劉洪新指出,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平板技術的不斷突破,不斷加大新品推出力度,才能占有更大的份額。“平板電視代替CRT電視的趨勢已經很明顯,如果再不進軍核心技術,中國彩電業甚至會面臨崩盤的危險。”周厚健如是說。
早在2005年,海信便成功研發出了我國第一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結束了中國年產7000萬臺彩電卻無自己芯片的歷史。“信芯”的誕生直接導致了同類進口芯片價格從13美元下降到5美元,為整個行業節約了大量的成本,也給消費者帶來了真正的實惠。2007年9月,海信建成了中國彩電業第一條液晶模組生產線,半年后就實現量產且良品率達99%,這個速度超出了上游面板供應商的預料。
“通常我們所說的液晶屏實際上是一個模組,它包含了面板、背光板、電路、芯片和結構件,在整機成本中占70%以上,其中面板占了一半。”海信集團副總裁郭慶存介紹說:“如果我們能夠生產除面板以外的部分,將可以控制模組中50%-60%的成本,從而提高對整機成本的控制力。”也就是說,整機企業對成本的控制將有望從目前的30%提高到50%,這對利潤下滑的中國彩電業來說意義重大。
看到海信的成功,國產彩電巨頭紛紛出招,TCL、海信、長虹、康佳先后加入了風險極大的液晶模組或等離子面板投資競賽。一向投資謹慎的創維甚至拿出2億多元參股了廣州LGD(LGDisplay)液晶模組工廠。
嘗到掌握核心技術甜頭的不止一家企業。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指出,在整個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格力卻過得很輕松。因為只要具備核心競爭力,就不怕經濟調整。在她看來,核心競爭力來自銷售、技術、管理和服務,而最為核心的是優質的產品和先進的技術。
格蘭仕副總裁俞堯昌介紹說,格蘭仕在日本尋找技術、管理、工藝、設計、開發、結構等方面的人才,請到這些人才以后,迅速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同時,格蘭仕還在尋求其他國家的優秀人才,如此這般,讓格蘭仕在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不錯的進展,比如說格蘭仕空調在熱效率技術方面、消毒殺菌技術方面都已經解決了世界的難題,在超靜音技術方面也已經和世界一流企業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科技就是生產力,這話說得已經讓人有點兒耳朵生月強了,但是今天的家電業是否擁有核心技術,已經成為行業發展存亡的關鍵,有實力的企業正在研發之路上求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