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損“搞鬼”有三招
這位人士透露,定損員是車險理賠的“眼睛”,賠多少全靠他們在現場查勘,再把資料傳回公司審核。可一輛車有上萬個零件,該修,還是該換?修理費該定多少?全是定損員說了算。
“車主托熟人打招呼或給點紅包,就多定點。”他透露,定損“搞鬼”有三種方式,分別是“人情定損”、“賄賂定損”和聯手修理廠“騙保”。
前兩種,車主可以多拿點理賠款;后一種則是定損員和修理廠“搗鬼”,車主可能不知情。
修理廠給定損員發錢
“將1000元的修理費定到5000元,是常事。”這位人士透露,有些車主為了避免墊錢修車,會把車輛丟給修理廠“代索賠”——這就給修理廠和定損員“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間。
有些修理廠還將小事故變成大事故,如將車輛往墻上一撞,車損加重,修好后再還給車主。修車的錢成倍增加,受益的是修理廠。
今年11月起,千元以上理賠款需經銀行轉賬,能否遏止這種現象呢?他表示,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錢還是可以由修理廠代領,頂多給車主一點好處費。
有些修理廠是財險公司的“定點拆檢點”,為和定損員搞好關系,每月還會給定損員發工資,如定損員將1000元的配件虛定到3000元,還能拿七八百元的提成。
復勘崗形同虛設
這位人士還透露,過去車險保費收入,只是財險公司充現金流的,用于資本市場買股票等。“股市行情好時,資本運作收入一年有五六十億元”。這種導向導致險企拼命擴大規模,卻忽視了內部管理。
為防止定損員聯合修理廠“吃”保險,財險公司設有復勘崗進行監管。這位人士稱,復勘崗工作人員大都不懂專業知識,現場也去得少,“騙保事故大都放在凌晨,他們也不可能次次去現場”。
另外,多數財險公司只有幾個老定損員,其他都是合同工或臨時用工,很難對定損員進行有效監管。“定多定少,往往憑定損員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