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變頻空調能效標準將開始實施,變頻空調多年來的“身份”問題終于得以解決。但變頻和定頻空調兩大能效標準實施后,由于能效評價方法不同,兩類空調依然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二者能效標準是否該統一的問題在業內仍然存在爭議。
我國于1997年前后引入變頻空調,但其發展一直處于叫好不叫座的狀況。市場調查公司中怡康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6月變頻空調在我國市場的零售量累計僅占空調總銷售量的7.4%。廠家普遍認為,變頻空調銷售不如人意的原因除我國消費者使用空調的習慣不利于變頻空調的優勢發揮外,從國家標準來說,變頻空調一直沒有正式的“身份”,這也使其難以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2007年,國家相關部門啟動了變頻空調國家能效標準的制定工作,同時,新修訂的《房間空調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征求意見稿又將定頻空調的能效門檻提高了3個等級,于是,當市場傳出“變頻空調將取代定頻空調”的聲音時,一些企業也對兩類產品能效標準不統一的問題提出了質疑。
海信科龍空調研發中心產品開發所所長趙可可認為,目前世界各國采取的空調評價體系各有不同,如歐盟和日本的空調評價體系為能效比評價,而在2010年之后,日本將采取季節能效比評價;美國目前采取的也是季節能效比評價,但這些評價體系都是定頻和變頻空調都適用。而我國對于家用空調的節能性,兩種評價體系和尺度卻不統一,造成消費者選購、政府采購和國家的能源補貼政策缺乏依據。長虹空調新聞發言人余皓認為,沒有統一的評價體系,也會讓一些品牌出現非規范宣傳,這會加深消費者的困惑。
對此,中國家電研究院大家電事業部部長楊超表示,隨著全社會對節能減排工作的日益重視以及國家鼓勵的節能政策法規陸續出臺,變頻空調逐步取代定頻空調是一個必然趨勢。但變頻空調只在一定使用條件下才能體現出其節能的特點,同時變頻調速控制系統的軟件設計對空調的運行狀態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就使得變頻空調運行能效的評價方法遠比定頻空調的評價方法復雜。在變頻空調能效指標的計算中,除了考慮空調自身的變頻調節特性外,還要綜合考慮氣候環境、房間負荷、使用習慣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成建宏指出,變頻空調國家能效標準的出臺應該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對變頻空調市場的發展將起到加速推動作用。接下來的工作是制定能效標識、展開節能產品認證、增加政府采購目錄等等。這些事情已開始做了,目的也是想把變頻空調在這些方面的缺失補上。在能效標識的使用上,現在的情況是,定頻空調和變頻空調還是各自分開的,從技術上來說,二者放在一起評價應該是合理的,這是發展方向和目標。但現在仍舊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有很多技術方面的障礙。成建宏還告訴記者,他們曾有個設想,讓企業都把產品的耗電量標注在能效標識上,因為不管是什么樣的情況、不管怎么用,從節能角度講,如果用的時間統一,那么每臺空調到底耗電多少應該是一看就知道的。另外,成建宏認為,變頻空調在消費者教育上尚有許多工作要做,怎么能讓消費者接受變頻空調?購買了變頻空調后能得到什么?當這些信息真實有效地傳遞給消費者后,必定會促進變頻空調市場的發展。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李紅旗認為,變頻空調要在我國快速發展,首先要重視系統設計,因為目前我國不管是定頻空調還是變頻空調,系統設計都是比較粗放的、純經驗式的,這樣就把很多變頻空調的節能優勢丟掉了。
其次,我國變頻空調產品并不成熟,發展變頻空調首先要重視基礎積累、技術研究。第三,企業還要正確引導市場和消費者,不要去做過高的、過度的宣傳,也不應該為了眼前的利益錯誤地引導消費者。應該告訴消費者“變頻空調是在使用過程中節能,節能與否取決于你的使用過程。”而不是告訴消費者:“需要用定頻1.5匹空調的房間,用變頻空調只要1匹的即可。”
美的新聞發言人張治國則表示,新的能效標準實施,會加速空調產品的結構升級,但是消費者關注的核心還是好的產品而非單一技術標準。產品是一個包含能效、空氣質量調節功能、噪音、外觀、價格等要素的綜合體,因此研制出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是新能效時代企業成長的關鍵。可以說,是消費者決定著行業發展趨勢,也決定著哪些企業可以在新能效時代取得更大的進步。